新闻资讯

据报道,盖大楼不再是靠人工“搬砖头、轧钢筋、浇水泥”,而是技术人员按按键盘,“智慧大脑”数字化调配,各种机器人精准化施工。这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描绘,而是我们建筑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一向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偏低的建筑业,正在告别传统的工作方式,“中国建造”开始加速“智慧升级”。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成都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位于天府新区的成都科创生态岛正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当中。从高空俯瞰全岛,数个高低不一、大小不同的圆弧形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在成都梓州大道两侧,鹿溪河、兴隆湖环抱四周。走进项目指挥中心,数字沙盘、多个监测大屏、BIM(建筑信息模型)体验、VR防火体验等数字化应用成果让人目不暇接。


“智慧大脑”让设计蓝图变为现实。据成都科创生态岛六批次项目负责人崔刚介绍,根据企业数字化大脑建设要求,项目以成都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为契机,从BIM深度应用、智能建造、智慧工地平台建设三个维度实施项目数字化建设。智慧指挥中心主要集成了数字沙盘、智慧监管、数字化应用等28个模块,建立了项目管理数字化“智慧大脑”,能高效地指导项目全过程履约管理。例如,超高层建筑中较为危险的塔机作业,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塔机监测模块,实时监测塔机的运行状态,包括吊重、高度、角度、风速等参数,实现多机防碰撞预警,以确保塔机的安全运行。


“项目最高楼N1单元核心筒4层以上墙体采用ZPM100智能控制全钢液压爬模施工。爬模是墙体施工的关键设备,相比传统模式下需要人工爬上去‘手动’操作爬升的方式,智能液压爬模可以规避人工高空作业风险,能通过手机APP、PC端及控制中心进行远程查看和控制,施工效率可以提高一倍。”中国五冶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把智能控制全钢液压爬模视为主体结构建设的机器人,那么在成都白鹭湾数字新经济科创园项目的建设工地上还出现了一批室内智能建造机器人。


在混凝土浇筑后,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会通过智能激光找平算法以及线控底盘技术,实现无人自主运动及高精平整施工;在混凝土初凝后,履带抹平机器人通过巡航技术以及智能摆臂算法,对地面进行提浆收面施工;四盘地面抹光机器人则是在混凝土终凝前,对地面进行抹光……越来越多这样的机器人正出现在各个工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发布多个支持政策,推动智能建造发展提速。2020年7月住建部下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到2035年,“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随后,2022年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相关文件提出,到2030年培育100个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打造一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一系列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相关研究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支出预计达607.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1.3%。


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武汉等多地相继发布实施意见,并细化了相关规定。例如,深圳市政府印发的《深圳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指出,到2023年末全市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末全市纳入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累计不少于100个。再如,《苏州市2023年度智能建造推进工作要点》提出,至2023年底,全市单项5万平方米以上房建工程项目全面使用建筑机器人辅助施工。


“我国是建造大国,我国的建筑业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但也面临着安全生产、环境污染、人才匮乏、生产效益低等问题。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工程建造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建造,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慧娟表示,应大力推动建筑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加快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融合,以创新带动产业转型,推进产业现代化。“中国建筑业有着庞大、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前景,数字化转型大有可为。下一步,要不断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着力打造数字化转型生态圈,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全产业运营链,同时加快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吴慧娟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如有疑问可联系管理员。